赤山村 | 屏東縣公立國小學區網
赤山村,古名茄萣或粟山,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東邊,北與萬金村接壤。居民以平埔族馬卡道族為主。潘姓為赤山第一大姓,該姓佔了全村六成的人口數。赤山本與萬 ...
赤山村(臺灣話:Tshiah-san-tshuan;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:cagˋ sanˊ cunˊ)位於臺灣屏東縣萬巒鄉東邊,北與萬金村接壤。居民以平埔原住民馬卡道族為主。潘姓為赤山第一大姓,該姓佔了全村六成的人口數。今仍有馬卡道族祭典[1]。
赤山在馬卡道族的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,恆春半島的馬卡道族居民分布多是由萬金赤山遷移過去的,當地平埔原住民文化深受赤山村影響[2]。
赤山,古稱茄籐或粟山,前者係因赤山的平埔族先民多屬於鳳山八社茄籐社系統,約在乾隆年間[3]:737經由社尾(位於屏東縣崁頂鄉園寮村)做再次遷徙來到此地,後人感念原鄉,遂有此名[3]:735;後者則是相傳赤山盛產米穀,堆滿倉埕,若一座「粟山」,而粟、赤臺灣閩南語音近,後改作赤山[3]:732;或說此地一部分先民來自於鯉魚山赤山巖(位於萬丹鄉後庄村),而有此名。
在茄籐社先民移入此地之時,曾與排灣族Kabiyagan社(佳平)、Amawan社(舊萬安)等社有過衝突[3]:733。乾隆後期屯番制施行時,赤山萬金為「放索大屯」之地點,常置兵丁員數多達四百名,接受除茄籐社以外之放索社、力力社、下淡水、上淡水社等社民移墾[4]:84。同時期頒布的守隘政策,赤山屬萬巾莊隘[5]:612。基於這些因素,赤山一直是屏東平原上最大的馬卡道族部落之一。道光二十年(1840),一部分村民再往南遷徙成新開庄[4]:79,也有些更往南直到恆春半島[2]。赤山也是馬卡道族移往東部的重要根據地之一,西元1850年代開始,不堪人口壓力的平埔族,請排灣族人作為嚮導,越過後山在東部落腳,成為今日東部馬卡道族的先民[2]。
清代時期,赤山都處於番界線以東之地帶[5]:612。同治十三年(1874),在清廷「開山撫番」的政策之下,決定開鑿南、中、北三條越嶺山路到達後山,其中「赤山-卑南」道是全臺灣撫番道路最早開通的一條,但在光緒年間受原住民的反抗而無法通行[5]:613。盧德嘉《鳳山縣採訪冊》(1894)的記載也表明,在光緒年間,此處還設有番社義學。
行政上赤山本與萬金一體,日治時期同稱赤山庄,先屬阿猴廳港東上里、再隸於高雄州屏東郡萬巒莊,共有千餘位的平埔原住民族居住[4]:75。戰後獨立出萬巒鄉赤山村。
赤山服飾、風俗、堂號均深受附近漢族...
萬巒鄉公所 | 屏東縣公立國小學區網
萬巒鄉公所 | 屏東縣公立國小學區網
赤山村 | 屏東縣公立國小學區網
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-綠能節電 | 屏東縣公立國小學區網
萬巒鄉【五溝國小】學區資訊
所在縣市:萬巒鄉國小名稱:五溝國小學區:泗溝村、五溝村、成德村備註:◎成德村15、16鄰與瑪家鄉佳義國小共同學區。
萬巒鄉【佳佐國小】學區資訊
所在縣市:萬巒鄉國小名稱:佳佐國小學區:佳佐村、佳和村、新厝村備註:
萬巒鄉:成德村15、16鄰【◎萬巒鄉成德村15、16鄰與萬巒鄉五溝國小共同學區】學區資訊
所在縣市:萬巒鄉:成德村15、16鄰國小名稱:◎萬巒鄉成德村15、16鄰與萬巒鄉五溝國小共同學區學區:備註:
萬巒鄉【赤山國小】學區資訊
所在縣市:萬巒鄉國小名稱:赤山國小學區:赤山村、萬金村備註:
萬巒鄉【佳佐國小(中興分校)】學區資訊
所在縣市:萬巒鄉國小名稱:佳佐國小(中興分校)學區:新置村(老籐林、新置、明發、農場)備註:
萬巒鄉【萬巒國小】學區資訊
所在縣市:萬巒鄉國小名稱:萬巒國小學區:萬全村、萬和村、萬巒村、鹿寮村、硫黃村備註: